close

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20120424

『建北』現象研討會   

一、說自己是菁英,這是菁英,還是幻象

 2011年,由美國杜克大學Atila Abdulkadiroglu 和麻省理工 Joshua D. Angrist & Parag A. Pathak三位學者提出一份研究報告:菁英幻象(The Elite Illusion)(註一)。研究以參加紐約特殊高中(或說明星高中)考試入學,錄取分數邊緣,有效標準差以內的學生為樣本,也就是在錄學考試成績上程度相同的學生,他們當中有的是以些微分數落榜無法進入特殊高中轉而就讀社區高中,有的就以些微分數勝出而錄取了。研究要比較,程度近乎相同的學生,是否會因為有無進入特殊高中,接受一般認為的菁英教育,而在三年後,產生程度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從州舉辦的各年級學科測驗、大學入學委員會舉辦的PSAT/SAT/AP考試分析看來,沒有差異。

 即使,特殊高中有較多高成就學生,提供較好的同儕環境,而且,有更多具進階挑戰的課程,然而,顯然並無顯著作用。而雖然沒有特殊高中這種相濡以沫或是維持競爭張力的環境,那些就讀一般高中的樣本學生,並沒有比較差。

 特殊高中可能在『升學率』的表現比一般高中好,然而,那是將篩選過的學生集合在一起的結果,並非『菁英教育』的成就。甚至,特殊高中也未能充分提昇學生程度,學生可能靠自己的努力比靠學校提供的教育多。也就是,這些學校的教育成就與光環,極可能是靠著篩選學生來維持,跟我們的建北現象極類似。

 註一:菁英幻象論文連結http://www.nber.org/papers/w17264

 二、明星高中是作育英才?還是作賤英才!

 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認為,要培育人才,就要集中培育。

 但是我們要問,培育人才的人才,在哪裡?當建北學生多數課後去南陽街補習,建北的作用是什麼?即使台北市想要用紐約公立特殊高中來合理化明星高中的存在,那麼請問,這樣就能讓建北學生不再去補習嗎?

 三、選才,才會教,這是明星高中嗎?

有一說,消滅明星學校,將造成公私立翻轉,人才都跑去讀有考試選才的私立學校了,製造階級不公。即使有人去讀私立學校,還是有很多沒有錢去讀私立學校的人才,將就讀公立學校阿?建北這樣怕公私立翻轉,是怕失去人才,還是怕失去有錢的人才?

如果有能力培育人才,還需要挑選嗎?

甚至為了抗拒,產生一種說法,如果明星高中學區化,就讓該區地價攀升,不利階級流動。而這個邏輯並不通,首先現在是大學區,以建北來說,北北基皆為學區,就算買不起在建北附近的房子,本來志願就可以填建北阿,跟附近房價有什麼關係?用這個說法來要求建北要維持考試招生,顯然是混水摸魚。怕的還是自曝其短。

四、明星高中侷限國家競爭力

還有個說法,是如果沒有明星高中,國家競爭力將降低。事實上,從芬蘭或德國的經驗看來,只有將每個人當成人才來培育,才有機會提昇國家競爭力。這是個簡單的數學,挑出少數人,說他是英才,然後放棄大多數人,跟培育所有人成為英才,比起來,當然後者英才多。那麼,國家是要英才多,還是要英才少?

再有個說法是,要集中培養菁英,所以不要光成立特色班,而是要特色學校,資源投資要集中。這件事情,在菁英幻象的研究報告已說明。事實上,這種說法還有個可惡的地方,要將資源集中在傳統明星學校,而不是讓各校都享有資源。最大的資源人才就已經集中在明星高中了,還要來搶別的,這種獨大的心態,自私又可惡。

更有個說法是,消滅明星高中,不利階級流動。我們還以為,如果人才培育是每所高中的責任、使命、投資,那麼,打破明星高中,大家不用花錢補習考試,不是更有利於階級流動嗎?明星高中的制度,促使小孩之間廝殺競爭,以爭取少數名額,眼光放在讓小孩廝殺,而不是擴大資源,更不利階級流動。

五、不能消滅明星高中的不是十二年國教

目前令人憂心壓力倍增的十二年國教方案,無不是受建北現象之影響。譬如,超額比序,無非就還是要積分排行;譬如特色招生,還是為了篩選學生..。比序排行與篩選,完全不是十二年國教的精神。更明顯留下窄門,致使全國師長繼續驅使學生,焚膏繼晷擠窄門。

雖然蔣部長曾經喊出,108年各校免試50%,113年全面免試,但受到反彈後,目前政策未能明。各縣市提報的方案,免試比率皆以學生為母數,沒有人敢訂定以校為單位的免試比率要求。這樣看來,窄門將持續存在,而這窄門也遮蔽了政府不作為的責任。

IMG_2768IMG_2791IMG_2804  

arrow
arrow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