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週研討會提出「人渣說」,引起各界關注後,人本基金會於今日再度針對「建北現象」,舉行研討會。

人本董事長史英一開場便說:「我們認為建北現象是菁英主義,但建中有個主任卻要稱建中的小書包是『狀元包』,覺得建中的每個孩子都是不能輸的狀元,所以或許我們應該說,這不只是菁英主義,而是狀元主義。」無論是菁英主義或狀元主義,史英早在上週就已針對這點,向建北校長提出了「十問」,但一直沒有收到回音。

會場上,政大教育系的馮朝霖教授也對建北校長提出問題。他問:「當校長和教育家,哪個該優先?如果只強調教菁英,教育家的情懷到哪去了?」他進一步表示:「大學要提供更多通識教育,不應只培養單一專業,已經是國際共識;大學都已如此,高中階段怎麼還會要培養單一價值下的『領導人才』?這種菁英主義的思考,是民主社會危險的敵人。」

關於這點,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教授講得得更明白:「據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研究,學校教育讓階級不斷地被複製,也就是透過學校來倡導符合統治階級的價值,最終變成菁英主義。統治者藉教育對被統治者說:順從這個規則,你也可能成為我們的一員。於是大眾也贊同這些規則。」階級因而不斷被複製,統治階層永遠高高在上。吳齊殷問:「選一些人進去,而讓多數人承受痛苦,這是民主社會該有的價值嗎?這只是社會利益的分配,透過學校使得原來的分配不被打破。」

政大法律系的廖元豪教授同樣質疑這套價值系統:「我小學的成績很好,但中學就讀了八年,被留級。那時候,大家告訴我,我很優秀,可是都讀課外書;雖然學校的書讀了沒什麼意思,還是要先讀學校的書。我就想,既然我很優秀,為什麼要被留級?學校的書沒意思,為什麼還要讀?我高中有些同學甚至已經讀完錢穆的《國史大綱》,歷史卻還是不及格。這系統真的是在製造菁英嗎?還是把有發展的、想讀書的人擋掉?」他更指出:「很多國家有明星學校,但不是政府劃出一個『菁英』範圍,而是各校必須找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辦學,競爭好的學生。」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建北」現象研討會之二--十問校長,音訊全無

「建北」現象研討會繼上週人渣說引起社會關注後,今天繼續進行第二場「校/長」篇。校長及部分家長們的言論,當然絕不至於有類似人渣等粗暴的詞彙,但究其心態,其實與人渣說無異。經仔細研究後,我們發現,他們不僅自稱菁英,懷抱菁英主義,他們根本自稱「狀元」,毫不避諱其狀元思想。在如今這個民主多元的社會,還有人承繼這樣的科舉文化,實在令人驚訝。然而,驚訝之餘,我們也就可以了解十二年國教何以遭遇如此重大之阻力。

一、狀元不能輸

就舉建中小書包為例。且不管其仿自所謂名牌手拿包,但將小書包命名為狀元包,儼然就添上濃濃科舉升學味。既不叫「會玩會讀包」,也不是「自由學風包」,名稱讓我們明白了排序狀元比較重要。而主任更是大喇喇說:建中的孩子在每位家長心目中都是不能「輸」的「狀元」。為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籤後,還能接受十二年國教的精神,為每一個孩子設計教育嗎?而我們還是不得不問,這麼多狀元補習著,又是為了什麼?下一個狀元?

二、萬校皆下品  唯有「建北」高?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建北校長的建言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日前本會舉辦「建北現象」研討會,列舉了一些代表這個現象的言論;兩校校方極表關切,多方追查是哪些同學言語失當,要給予個別輔導。於此,我們十分感佩:認真的教育工作者,真是不能放過任何細節。不過,在這個時刻,也想請二位聽我們一言:少數年輕人偶爾口不擇言,往往只是表達一種心情,其實不必太過計較;倒是普遍存在許多人身上的一種「菁英心態」,可能阻礙社會的團結與和諧,不利國家長遠的發展,我們很想請二位藉著這個機會,在學校朝會上,給同學再上一課,讓莘莘學子們,在升學競爭壓力之下,更能做多元的思考。

 首先,我們認為二位自己的成長經驗,就是絕佳的教材,例如,可以跟同學們這麼說「我這個校長,當年也沒有考上明星高中,甚至也沒有進入前三志願;但現在我是你們的校長;可見,人生很長遠,世界很廣大, 大家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遠大,不要太計較學校的排名,還是要看重自己的努力」。接下來,不妨就談到十二年國教,例如,「將來不論政策怎麼發展,我們學校大概多少總會收到一些非特色招生進來的同學,各位一定要有一個心胸,包容並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尤其是,千萬不要以課業成績表現做為衡量人的唯一標準,大家不妨提醒自己,這些不是考試進來的同學,當中有人可能就會成為本校的校長,這樣,就不會無意間犯了菁英主義的毛病」。

當然,教導學生,還是要以鼓勵為主;所以,也請這樣鼓勵同學:「你們能考上本校,當然非常值得驕傲;但在課業表現之外,如果也能同時擴大社會關懷,欣賞別人在各方面的長處,那就更值得人家敬佩了。畢竟,將來的社會,只會更民主,更多元,不是只靠少數菁英就能決定一切」;「十二年國教是國家的重大政策,目的就在逐步達成校校皆名校的目標;大家以本校為榮,當然是很好,但不必懷有護校心態,凡事都要保持現狀,畢竟,無論如何,並沒有人要拆掉這個學校,而大家在這兒的回憶,也永遠不會被消滅….」

最後,我們也想建議二位幫同學澄清一些可能有的誤會,例如,「我們曾說過本校的特色,要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人。請大家了解,各行各業是不分貴賤的,清道夫也是一種值得尊敬的行業;而領導人,也並不表示就要在上位,一位高風亮節的清道夫,雖然並沒有當組長,但他往街頭一站,就自然是一位領導了,不但領導其它清道夫,甚至領導了整個社會的風氣」。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教建北校長十個問題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國民教育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無條件」地提供全體國民「無差別」的普及教育,以解救目前國中生在惡性升學競爭下的倒懸之苦;但建北二位校長,口頭上雖說不反對十二年國教,但實質上,卻以「維護精英特色」為由,領頭對國家政策唱起反調。當然,民主國家,言論自由,誰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 但張陳二位校長,既已公開發表那麼多言論,應該也有雅量容許別人提問,以解社會大眾之疑。

一、請問二位辦學者,您覺得貴校的師資、設備、圖書等軟硬體設施,是否比他校或其他同等教育機構更為優良?

二、對於貴校子弟高達百分之九十比率課後還要上另一個『學校』,請問原因何在?是師資不良呢?還是校風不健;或教材不佳,甚至是讀書環境不良?那麼,是不是校園中有一種惡性競爭的風氣?

三、對於前述現象,您們是否曾採取任何措施,以圖改善?何以未曾成功?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建中班聯會

       媒體引述之許多言論是我們在建北現象研討會中所列舉用來說明建北現象所代表之社會隱憂;因為並非指控特定個人,本會不應承擔舉證責任,承蒙來函表達關切,我們也想趁此機會對各位同學表達一些看法,敬請批評指教:

從十二年國教政策方案我們會看到升學主義跟菁英者義的影響,為什麼不能全面免試?為什麼不能抽籤?為什麼不能像九年國教一樣,就直接入學?為什麼要保留特色招生窄門讓人繼續競爭?如果一個國家已經要投注資源,讓國民擁有十二年的教育,為什麼這樣的基本教育裡還要篩選?有些人相信,人的資質有愚劣之分,但在教育裡頭,這不都是「起點行為」,是教育者要設計教學,讓多元性呈現,而不是因應考試一元,進行篩選,方便教師。更何況,所謂的愚劣之分恐怕也只是一時幻象,換一個教材,換一個教室,很難說誰愚誰劣。

也許我們過去習慣了,成績好的上高中,成績不夠好的上高職,但這個分配也不過就是因應現有高中職名額比例嗎?因為不蓋足高中,所以要排序篩選。難道真有人只適合去高職?難道只有成績不夠上高中的才適合去高職?當高中增加時,高中生也就增加了,這樣有什麼不行?我們以為要這樣分配,也許只是經驗的結果。九年國教之前,初中資源不足,所以大家用競爭的,後來進行九年國教,就要補足國中,讓大家要上就可以上,那為什麼到了十二年國教,卻不能就這樣做?是什麼阻擋了十二年國教?

北一女校長帶頭喊出免試零趴時,我們是真的覺得不妥,彷彿是要維持競爭,才有身價,也弄得彷彿名校畢業生目光短淺只想著維護自己。事實上,現在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搞得這麼複雜,實在也跟傳統名校維持競爭篩選有絕對關係。到底有什麼必要,為了維持傳統名校,讓教育維持在高張壓力的情境下。又如建中校長對外宣稱「將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這個說法豈不讓人誤會其他學校培養的都是將被建中人領導的被領導人,將這種心態放到同學身上,妥當嗎?當蔣部長說出「建中的聲譽和台灣的聲譽畫上等號」時,不也容易讓人誤會,建中是全台灣中心,建中人是台灣代表,如果讓同學誤會而有了這個心態,這樣對同學公道嗎?辦學者,不應帶頭分化小孩。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2012/04/25

名校的風範

本會昨日舉辦『建北』現象研討會記者會,其中列舉語錄,代表「『建北』現象」,來源包括網路、新聞、本會工作人員親身體驗等。

今日報端披露後,本會除接到不少自稱建北家長來電,也接到建中校方來電,頻頻詢問:是那一個學生說出這句話。

對於校方意欲鎖定單一同學,要加之『輔導』,本會認為甚為不妥。校方先是切割學生(註一),現在卻又急著切割掉一個單一學生,卻不反思教育方針,實在有失教育風範。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4/25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                                 

 令人遺憾的山寨版十二年國教

 今天教育部所公佈的十二年國教方案,內容非常複雜,細節異常繁瑣,識者或以為非短時間可以逐項檢視;然而,本會以多年推動教育改革之實務經驗,深知這不過是一個「山寨版」的十二年國教而已。

 執政當局既無意於為孩子們進行徹底改革,又不願冒犯「(自詡)菁英集團」之高傲嘴臉,以致進退失據,引喻失義(例如將紐約特殊高中比擬為建北等明星高中),背離教育核心價值,猶沾沾自喜而不察;正所謂「善善而不能行,惡惡而不能去」,其國教方案之淪為山寨版,實其來有自也。

 山寨版之特徵,無非就是:成本特低,外貌神似,旨在騙人,後遺症大;今詳論之。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本教育基金會20120424

「建北」現象研討會  會後新聞稿

「我們建中比中一中優秀多了!」在建中前年的校慶典禮上,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建中校友朱立倫這麼說過。針對這句話,在人本基金會舉辦的「建北現象研討會」上,人本董事長史英說:「我們知道這是玩笑話,只這樣引用,當然是斷章取義,但也不算太對不起朱立倫。畢竟,什麼玩笑不開,要開這種玩笑?」

史英認為,這句玩笑話的背後是一股暗流,代表有部份家長、學生像保護宗廟似地捍衛著明星學校,這形成了一個與全民為敵的菁英集團,違背現代多元文化潮流。史英:「我們知道大部份建北學生、家長和我們一樣以平常心來看十二年國教,但少數人卻視自己為菁英,讓我很心痛、憂慮,因為從來沒聽過哪個菁英說自己是菁英。」

與會的建中校友,現任輔大法律系副教授吳豪人表示,建中的前身台北一中,在日據時代專收日本人,藉此讓台灣人知道自己是次等公民;到了戒嚴時期,必須熟悉三民主義才能考進建中,可見這樣的學校就是要告訴人們,必須「效忠國家」才是菁英,是要孩子屈從特權、往特權階級走的。而一旦從小被培養出特權意識,恐怕一生都很難戒掉。吳豪人也說:「像北一女儀隊,叫人去踢大腿、耍槍,是戒嚴時代的產物,效忠國家。為什麼他們這樣覺得自己是菁英?」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建北現象研討會議程

所謂建北現象,意指在台灣,人們對明星高中的迷戀與依賴,以及明星高中的存在對社會價值之影響。呈現出來,在國中,學校無所不用其極(排名、考試、能力分班、借課)除篩選出有希望之學生加強考試練習外,也務使全體國中生除了升學考試,幾乎沒有其他學習目標,即使有其他目標,也只是排名在升學之後,而國中學校看待自己的成就,皆以升學率為準,偶有學校標榜多元,或其他專才如鼓樂,都隱約被自己或他人指點:那是因為拼不出升學率而找出的生存之道。在此氛圍之下,成績好壞,成了一種階級象徵。不只老師受此影響,學生亦然。

而在社會,有一股明星高中焦慮,對其又愛又怕。對於明星高中窄門所形成的升學壓力,人們『壓力』甚大,一方面想去之而後快,然被壓久,卻害怕失去壓力之後,習慣被壓彎的腰,直不起來也沒有了“支撐”。所以有些人們認為,腰就是要彎的。除此之外,由於長期只見明星光環,對於其他高中職毫無信心,彷彿只有進到明星高中才是人才,其他的即使是,也只是二流人才。習慣了排序,也習慣以序看人,面對所謂多元,也不免產生『那麼哪一元比較優勢阿』的自然反應。更因為門窄,難免視野也小,以通過窄門為教育之全部,而因小失大。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20120424

『建北』現象研討會   

一、說自己是菁英,這是菁英,還是幻象

 2011年,由美國杜克大學Atila Abdulkadiroglu 和麻省理工 Joshua D. Angrist & Parag A. Pathak三位學者提出一份研究報告:菁英幻象(The Elite Illusion)(註一)。研究以參加紐約特殊高中(或說明星高中)考試入學,錄取分數邊緣,有效標準差以內的學生為樣本,也就是在錄學考試成績上程度相同的學生,他們當中有的是以些微分數落榜無法進入特殊高中轉而就讀社區高中,有的就以些微分數勝出而錄取了。研究要比較,程度近乎相同的學生,是否會因為有無進入特殊高中,接受一般認為的菁英教育,而在三年後,產生程度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從州舉辦的各年級學科測驗、大學入學委員會舉辦的PSAT/SAT/AP考試分析看來,沒有差異。

 即使,特殊高中有較多高成就學生,提供較好的同儕環境,而且,有更多具進階挑戰的課程,然而,顯然並無顯著作用。而雖然沒有特殊高中這種相濡以沫或是維持競爭張力的環境,那些就讀一般高中的樣本學生,並沒有比較差。

文章標籤

申訴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1 23